10 Hz 调幅声音可引起短期耳鸣抑制。
摘要来源:Front Aging Neurosci。 2017 年;9:130。 Epub 2017 年 5 月 19 日。PMID:28579955
摘要作者:Patrick Neff、Jakob Michels、Martin Meyer、Martin Schecklmann、Berthold Langguth、Winfried Schlee
文章隶属关系:Patrick Neff
摘要:目标:声刺激或声音疗法被提议作为慢性主观耳鸣的主要治疗选择。为了进一步探讨耳鸣治疗的声刺激领域,这项探索性研究比较了 10 Hz 调幅 (AM) 声音(两种纯音、噪声、音乐和调频 (FM) 声音)和未调制声音(纯音、噪声)关于他们r 暂时抑制耳鸣响度。首先,假设调制的声音比未调制的声音引起更大的临时响度抑制(残余抑制)。其次,通过操纵刺激响度和调制声音的持续时间,预计响度抑制的效果会分别变弱或变强。方法:我们从雷根斯堡大学多学科耳鸣诊所招募了 29 名患有慢性音调耳鸣的参与者。参与者接受了听力测量、心理测量和耳鸣音调匹配评估,然后进行了耳鸣响度增长范式的声刺激实验。在第一个区块中,参与者接受所有声音的刺激,每次 3 分钟,并在刺激抵消后每 30 秒将其主观耳鸣响度评定为刺激前响度。在第二个块中采用了相同的程序,其中纯音 AM 刺激与耳鸣频率相匹配,并按长度进行操作h(6 分钟)和响度(降低 30 dB 和线性淡出)。计算重复测量混合模型方差分析 (ANOVA),以分别评估每个块的刺激之间响度增长的差异。结果:首先,我们发现所有声音都会引起耳鸣响度的短期抑制(秒到分钟),刺激抵消后抑制最强[F(6, 1331) = 3.74, p<0.01]。其次,与之前的发现类似,我们发现耳鸣频率附近的 AM 声音产生的耳鸣响度抑制明显强于噪声 [vs 噪音]。粉红噪声:t(27) = -4.22,p<0.0001]。最后,与声级降低的耳鸣频率相匹配的 AM 声音的变体导致较少的抑制,而对于较长的刺激持续时间没有观察到显着差异。此外,实验后耳鸣响度和问卷得分均较低,可以证实整个程序的可行性[耳鸣l]响度:t(27) = 2.77,p<0.01;耳鸣问卷:t(27) = 2.06,p<0.05;耳鸣障碍量表:t(27) = 1.92,p = 0.065]。结论:总而言之,这些结果意味着 AM 声音,尤其是耳鸣频率内或附近的声音,可能比未调制的声音产生更大的抑制。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在纵向研究和现实生活环境中评估这种方法。此外,这些声音刺激与 EEGα 频段调制率与观察到的耳鸣抑制的假定神经关系应该用各自的神经生理学方法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