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索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
摘要来源:Ann Transl Med。 2022 年 3 月;10(6):282。 PMID:35434037
摘要作者:张杏芳、王梦媛、乔亚军、单钟树、杨萌萌、李国强、肖元灿、魏立新、毕洪涛、高婷婷
文章归属:张杏芳
摘要:背景: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类型,以持续、长期、持久的不良情绪为主要表现临床特征是由子囊孢子和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体组成的复合体受到军事人员的协助。先前的研究报告称这种草药具有抗抑郁活性。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了潜在的抗抑郁机制。
方法:活性成分为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识别,并使用 PharmMapper 平台预测潜在靶点。然后使用 GeneCards 数据库获取抑郁症的子目标。使用 Metascape 平台筛选常见目标并进行富集分析。最后通过分子对接验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的关系。
结果:通过网络药理分析,确定了药物和疾病的 7 种活性成分和 41 个常见靶点。一个其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过氧化氢酶 (CAT)、CREB 结合蛋白 (CREBBP)、表皮生长因子 (EGF) 和 E1A 结合蛋白 P300 (EP300) 等重要靶点,并通过调节这些信号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涉及目标。随后,将核心靶点与活性成分对接,并观察到良好的结合。
结论:活性成分可能发挥作用通过调节 CREB 结合蛋白的抗抑郁作用和抗氧化应激作用。信号通路(hsa04068)、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hsa04066)和亨廷顿病(hsa05016)可能参与了其潜在机制。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的联合应用,为研究中药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可能在未来疾病患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