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标题:

硬皮病中的毛细血管再生:干细胞疗法逆转表型?

摘要来源:

PLoS One。 2008 年 1 月 16 日;3(1):e1452。 PMID:18197262

摘要作者:

乔·N·弗莱明、理查德·A·纳什、D·O·麦克劳德、大卫·F·菲奥伦蒂诺、霍华德·M·舒尔曼、M·卡里·康诺利、杰里·A·莫利托、格雷琴·亨斯托夫、罗伯特·拉菲亚蒂斯、大卫·K·普里查德、劳伦斯·D·亚当斯、丹尼尔E Furst、Stephen M Schwartz

摘要:

背景:硬皮病是一种具有特征性血管病理学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硬皮病相关的血管病变是导致该疾病临床表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方法学/主要发现:我们使用免疫组织化学和 mRNA 原位杂交技术来表征这种血管病变,并通过形态测量显示硬皮病具有真正的毛细血管稀疏。我们比较了 23 名患者的皮肤活检结果皮肤病患者和24名正常对照者以及7名接受大剂量免疫抑制治疗并随后进行自体造血细胞移植的硬皮病患者。随着毛细血管的丧失,残余血管中的内皮表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定义这种表型的分子是:血管内皮钙粘蛋白,一种被认为是管形成所需的通用内皮标记物(在硬皮病组织中丢失),抗血管生成干扰素α(在硬皮病真皮中过度表达)和RGS5,一种信号分子,其表达与末端一致发育和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分支形态发生的变化(也在硬皮病皮肤中过度表达。在高剂量免疫抑制治疗后,患者经历了临床改善,7 名硬皮病患者中有 5 名毛细血管计数增加。在同一 5 名患者中也观察到,干扰素α和血管内皮钙粘蛋白已恢复随着皮肤其他临床症状的消退,RGS5 也恢复正常,并且在所有 7 名患者中,RGS5 均恢复正常。结论/意义:这些数据为硬皮病中血管丢失提供了第一个客观证据,并表明这种现象是可逆的。已经涉及血管生成或抗血管生成的三种分子表达的协调变化表明,这三种分子表达的控制可能是至少该疾病的血管成分的潜在机制。由于稀疏性的研究很少,这些数据可能对其他以毛细血管损失为特征的疾病有影响,包括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疤痕形成。

研究类型 : 人体研究
更多链接
疾病 : 硬皮病,

重点研究课题

本网站仅供参考。我们不会通过提供此处包含的信息来诊断、治疗、治愈、缓解或预防任何类型的疾病或医疗状况。在开始任何类型的自然、综合或传统治疗方案之前,建议咨询有执照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士。

版权所有 2024 Jiangkangnihao.com,期刊文章版权归原所有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