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瑟酮抑制受刺激的人类肥大细胞中 IL-31 的产生:利用非瑟酮治疗非组胺依赖性瘙痒的可能性。
摘要来源:生命科学。 2018 年 5 月 15 日;201:121-129。 Epub 2018 年 3 月 28 日。PMID:29604269
摘要作者:Denis Nchang Che、Byoung Ok Cho、Jae Young Shin、Hyun Ju Kang、Young-Soo Kim、Seon Il Jang
文章隶属关系:Denis Nchang Che
摘要::白介素31(IL-31)是最近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与瘙痒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见于特应性皮炎。类黄酮与非瑟酮一样,是天然存在的分子,具有抗氧化、细胞保护和抗炎作用。
目的:目前研究旨在调查非瑟酮是否调节 IL-31 和组胺人肥大细胞(HMC-1)中的释放。
主要方法:HMC-1细胞用非瑟酮在不同浓度下预处理。剂量并用佛波醇-12-肉豆蔻酸酯13-乙酸酯和钙离子载体A23187 (PI)刺激不同的时间间隔。我们评估了 IL-31 的产生和组胺释放以及非瑟酮对 IL-31 产生的作用的信号机制。我们还研究了非瑟酮对小鼠抓挠行为的影响。
主要发现:非瑟酮降低了 PI 刺激的 mRNA 表达,并且HMC-1 细胞中产生 IL-31。 Fisetin 抑制 PI 诱导的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的磷酸化,从而通过抑制 IκB-α 磷酸化进一步抑制核因子 (NF-κB) 激活和易位至细胞核。非瑟酮还可以阻止 HMC-1 细胞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小鼠体内研究表明非瑟酮可减少抓挠行为
意义:非瑟酮的这些药理作用提供了新的建议,即非瑟酮可用于治疗单独使用组胺受体阻滞剂无法治疗的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