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音乐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环境中的早产儿有益。
摘要来源:出生。 2006 年 6 月;33(2):131-6。 PMID:16732778
摘要作者:Shmuel Arnon、Anat Shapsa、Liat Forman、Rivka Regev、Sofia Bauer、Ita Litmanovitz、Tzipora Dolfin
摘要:背景:音乐刺激已被证明可以提供显着的效果对早产儿有好处。我们假设现场音乐疗法比录制音乐更有益,并且可能改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稳定早产儿的生理和行为参数。方法:31 名稳定婴儿连续 3 天随机接受现场音乐、录制音乐和不接受音乐治疗。对环境噪声水平进行了控制。每次治疗持续 30 分钟。纳入标准为受孕后年龄 > 或 = 32 周eeks,体重 > 或 = 1,500 g,通过失真产物耳声发射 (DPOAE) 确认听力,并且没有活动性疾病或对音乐过度反应的记录。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每 5 分钟记录一次心率、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和行为评估,每次间隔 30 分钟。对婴儿状态进行如下评分: 1、深度睡眠; 2、浅睡; 3、犯困; 4、安静、清醒或警觉; 5、主动清醒、激起; 6、高度兴奋、心烦意乱或哭泣; 7、呼吸暂停时间延长>8秒。两种音乐疗法的音量范围均为 55 至 70 分贝。家长和医务人员完成了一份简短的调查问卷,表明三种疗法的效果。结果:现场音乐治疗在30分钟的治疗过程中对生理和行为参数没有显着影响;然而,在治疗结束后的 30 分钟间隔内,心率显着降低(150治疗前 +/- 3.3 次/分钟 vs 治疗后 127 +/- 6.5 次/分钟)并改善了行为评分(治疗前 3.1 +/- 0.8 vs 治疗后 1.3 +/- 0.6,p <0.001)。在所有时间间隔内,录制音乐和不进行音乐治疗对任何测试参数都没有显着影响。医务人员和家长都更喜欢现场音乐治疗,而不是录制音乐和不接受音乐治疗;然而,家长认为现场音乐疗法比其他疗法更有效。结论:与录制音乐或无音乐治疗相比,现场音乐治疗与稳定早产儿治疗后 30 分钟心率降低和深度睡眠相关。录制音乐疗法和无音乐疗法对测试的生理和行为参数均没有显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