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标题:

双膦酸盐诱导的石骨症:新的骨模型缺陷、干骺端骨质减少和药物暴露停止后的骨硬化性骨折。

摘要来源:

J Bone Miner Res。 2008 年 10 月;23(10):1698-707。 PMID:18505375

摘要作者:

Michael P Whyte、William H McAlister、Deborah V Novack、Karen L Clements、Perry L Schoenecker、Deborah Wenkert

文章隶属关系:

代谢性骨病和分子研究中心,Shriners儿童医院,圣路易斯,密苏里州 63131-3597,美国。 [email protected]

摘要:

2003 年,我们报道了一名 12 岁男孩因特发性骨痛和循环骨碱性磷酸酶神秘升高而接受帕米膦酸 (PMD) 治疗时出现骨石症 (OPT) 的情况。不他当时 17 岁,在停止接触 PMD 6.5 年后接受了重新评估。我们的患者描述骨痛减轻,但四肢骨折更多。他的生长板已融合,但高磷酸酶血症仍然存在。 X 光片记录了掌骨、桡骨远端骨硬化和尺骨骨干致密段的间断骨折,其中“粉笔状"骨折在 2 年后仍未完全愈合。出现新的L(4)脊椎峡部裂,之前的L(5)脊椎峡部裂导致了脊椎滑脱。 OPT 的建模干扰仍然存在,但干骺端表面具有独特的凹形,显示部分恢复。干骺端骨硬化已不完全重塑,成为致密骨干骨的焦点区域。较新的干骺端骨出乎意料地骨质减少,特别是在他的股骨远端,CT 记录皮质很薄,而且骨小梁很少。股骨颈变得又短又宽,轮廓异常。现在出现了“骨中骨"的配置遍布他的骨骼。在椎骨中,终板很薄,骨硬化带的中央和周围存在小梁骨质减少。通过 DXA 评估的 BMD Z 值,他的脊柱、臀部和全身已降至正常范围。髂嵴活检显示骨形成活跃,与 PMD 输注期间相比,积累的原发性海绵体少得多。破骨细胞曾经是畸形的、没有极化的圆形细胞,并且脱离骨表面,现在在数量、位置和外观上都没有什么异常。总之,儿童时期的双膦酸盐毒性会损害骨骼建模和重塑,并导致成年后进化和延续的结构变化。

研究类型 : 人体研究
更多链接
疾病 : 骨质石化病,

重点研究课题

本网站仅供参考。我们不会通过提供此处包含的信息来诊断、治疗、治愈、缓解或预防任何类型的疾病或医疗状况。在开始任何类型的自然、综合或传统治疗方案之前,建议咨询有执照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士。

版权所有 2024 Jiangkangnihao.com,期刊文章版权归原所有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