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脉调法"针灸治疗腹部肥胖症]。
摘要来源:针刺研究。 2012 年 12 月;37(6):493-6。 PMID:23383460
摘要作者:梁翠美、胡辉、李媛媛
文章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摘要:目的:观察刺激“带脉调穴方"针刺干预治疗腹部肥胖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5例腹部肥胖门诊患者。 《带脉调穴方》由带脉(GB 26)、天枢(ST25)、大横(SP 15)、中脘(CV 12)、梁门(ST 21)、水道(ST 28)、足三里组成。 (英石36)、尚巨虚(ST 37)、丰龙(ST 40)和祖林奇(GB 41,除CV 12之外的两侧)。另外,双侧GB 26、ST 25均采用电针治疗,隔日1次,共8周。体重、体重指数 (BMI)、腰围 (WC)、臀围 (HC)、腰臀比 (WHR)、腰高比 (WHtR) 和体脂率 [ = 1.2 x测量或计算BMI+0.23×年龄-5.4-10.8×性别(男性=1,女性=0)]。腹部脂肪层的厚度(即;S1 = 皮肤与皮下脂肪交界处到剑突与脐中点腹白线的距离;S2 = 皮肤与皮下脂肪交界处的距离距脐中心右侧腹外斜肌前界的距离)和内脏脂肪层厚度(V 1 = 距中点的距离)腹白线至前界r 椎体; V 2 = 从腹膜到脐水平椎体右边界的距离,通过使用彩色多普勒测量计算超声内脏脂肪指数 [UVI = (V 1 + V2)/(S 1 + S 2)]超声检查。
结果:8 后治疗周后,患者体重、BMI、腰臀围、WHtR、体脂率均显着下降(P<0.05,P<0.001)。腰臀比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腹部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层厚度以及UVI均显着降低(P<0.05,P<0.001)。内脏脂肪层的减少效果优于腹部皮下脂肪层的减少(P<0.001)。
结论:针灸干预对减少腹部肥胖效果显着腹部肥胖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