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心莲和獐牙菜的保肝活性。
摘要来源:食品化学毒理学。 2011 年 12 月;49(12):3367-73。 Epub 2011 年 9 月 29 日。PMID:21983487
摘要作者:R Nagalekshmi、Aditya Menon、Dhanya K Chandrasekharan、 Cherupally Krishnan Krishnan Nair
文章归属:R Nagalekshmi
摘要:穿心莲(科:棘科)和獐牙菜(科:龙胆科)是两种有争议的药用植物,用作 Kiriyattu,具有具有类似的治疗作用,并用作保肝剂和促肝剂。 A.paniculata 生长在印度南部地区,S.chirayita 生长在喜马拉雅地区。目前的工作涉及这些植物提取物对瑞士白化小鼠预防扑热息痛(150 毫克/千克)引起的急性肝毒性的能力。口服给药根据生化和组织病理学参数的评估,A.paniculata 或 S.chirayita 提取物(100-200mg/kg)对扑热息痛引起的肝毒性具有显着的剂量依赖性保护作用。对乙酰氨基酚导致血清标志酶水平升高,例如血清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血清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LP)和外周血清中的胆红素,并导致肝组织结构扭曲,脂质水平升高过氧化物(LPO)和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减少。对乙酰氨基酚损伤后施用植物提取物可将这些参数的水平恢复到控制(未处理)水平。因此,本研究表明,A. papiculata 或 S. chirayita 提取物可预防扑热息痛引起的肝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