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素在神经性疼痛小鼠模型中发挥抗伤害作用:降序单胺系统和阿片受体有不同程度的参与。
摘要来源:神经药理学。 2012 年 2 月;62(2):843-54。 Epub 2011 年 9 月 19 日。PMID:21945716
摘要作者:赵鑫、徐颖、赵清、陈长瑞、刘爱明、黄志立
文章所属单位: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神经生物学与药理学教研室,上海 200032;宁波大学医学院药理教研室,浙江省宁波市 315211。
摘要:姜黄素是姜黄中存在的一种酚类化合物,据报道在一些动物模型中具有镇痛作用,但其机制仍有待阐明。本工作旨在研究抗伤害感受剂姜黄素对神经性疼痛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是一种典型的神经性疼痛动物模型,通过松散结扎小鼠坐骨神经产生,并分别使用 von Frey 毛发或热板试验来评估机械性异常性疼痛或热痛觉过敏(加热)。慢性而非急性姜黄素治疗(5、15 或 45 mg/kg,口服,每天两次,持续三周)可缓解 CCI 小鼠的机械异常性疼痛和热痛觉过敏,同时增加脊髓单胺(或代谢物)含量。 6-羟基多巴胺 (6-OHDA) 化学消融去甲肾上腺素 (NA) 下降,或对氯苯丙氨酸 (PCPA) 消耗下降血清素,分别消除了姜黄素对机械异常性疼痛或热痛觉过敏的镇痛作用。姜黄素对机械刺激的抗异常疼痛作用可通过与 β(2)-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 ICI 118,551 的长期共同治疗或通过ac与δ-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曲吲哚联合治疗。同时,长期与5-HT(1A)受体拮抗剂WAY-100635联合治疗,或与不可逆μ阿片受体拮抗剂β-funaltrexamine急性联合治疗,完全消除了姜黄素对热刺激的抗痛觉过敏作用。总的来说,这些发现表明,下行单胺系统(与脊髓 β(2)-肾上腺素受体和 5-HT(1A) 受体结合)对于姜黄素在神经性疼痛中的模式特异性抗伤害作用至关重要。因此,δ-和μ-阿片受体很可能被视为下游靶点。本文是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刊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