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肥大细胞和组胺的理论模型,用于解释最近宣称的人类对电场和/或磁场的敏感性。
摘要来源:医学假设。 2000 年 4 月;54(4):663-71。 PMID:10859662
摘要作者:S Gangi,O Johansson
文章隶属关系:S Gangi
摘要:之间的关系电磁场 (EMF) 暴露与人类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主要是因为现代社会中此类电磁场的使用迅速增加。接触电磁场与不同的癌症形式有关,例如癌症。白血病、脑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哮喘和过敏,以及最近出现的电超敏现象和屏幕皮炎。关于皮肤问题以及内脏器官症状的报告越来越多,例如就像接触视频显示终端 (VDT) 的人们的心脏一样。这些人患有主观和客观的皮肤和粘膜相关症状,如瘙痒、热感、疼痛、红斑、丘疹和脓疱。例如,在严重的情况下,人们根本无法使用 VDT 或人造光,也无法靠近移动电话。肥大细胞(MC)在被激活时会释放一系列介质,其中包括组胺,它参与多种具有临床意义的生物效应,例如,过敏性超敏反应、瘙痒、水肿、局部红斑和多种类型的皮肤病。从最近的研究结果来看,很明显,EMF 会影响 MC 以及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并可能使这些细胞脱颗粒。皮肤中的MCs释放炎症物质,如组胺,导致局部红斑、水肿和瘙痒和疼痛感,而树突状细胞释放的生长抑素可能会引起持续炎症的主观感觉。对普通光的反应和敏感性。如前所述,这些是电超敏性/屏幕皮炎患者报告的常见症状。 MC 也存在于心脏组织中,它们的定位与其功能特别相关。关于电磁场与心脏功能相互作用的研究数据表明,接触电磁场后心脏会出现非常有趣的变化。人们可以推测,心脏 MC 是由于暴露于 EMF 后脱颗粒而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所有这些不同的细胞如何以及通过何种机制受到电磁场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基于对 EMF 及其细胞效应的观察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来解释人类对电场和/或磁场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