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加坡卡介苗 SSI(®) 爆发的化脓性淋巴结炎的调查。
摘要来源:疫苗。 2014 年 10 月 7 日;32(44):5809-15。 Epub 2014 年 8 月 27 日。PMID:25173482
摘要作者:Sally Bee Leng Soh、Phey Yen Han、Kai Tong Tam、Chee Fu Yung、Woei Kang Liew、Natalie Woon Hui Tan、Chia Yin Chong、Koh Cheng Thoon
文章隶属:Sally Bee Leng Soh
摘要:简介:从2011年到2012年,我们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大量给药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的报告我们在新加坡的儿童疫苗接种计划中使用的卡介苗疫苗。我们试图确定 2009 年至 2012 年疫苗接种队列中卡介苗相关化脓性淋巴结炎的当地发病率,并分析导致此次疫情爆发的潜在因素。
方法:来自 KK 妇女儿童医院 (KKH) AEFI 主动监测系统和被动监测系统的卡介苗接种后淋巴结炎报告审查了其他医疗机构的监测数据。我们的分析中纳入了 2009 年 1 月至 2013 年 12 月期间收到的所有有效报告,涉及 2009 年至 2012 年接种卡介苗的新生儿,且符合病例定义。还获得了儿童的人口统计和疫苗接种史的详细信息,以及当地疫苗接种计划的统计数据。根据对海外类似疫情的文献回顾,选择潜在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调查。
结果:我们发现了 283 例病例淋巴结炎,其中76%为化脓性。 2011 年接种疫苗的人群中化脓性淋巴结炎病例激增,发病率为每 10 例 3.16 例00 名疫苗接种者,而 2009 年、2010 年和 2012 年队列中的接种人数为每 1000 人 0.71 至 0.85 名。在排除了疫苗接种相关和宿主相关因素后,我们的调查发现,爆发的可能原因与批次相关,是由制造商遇到的生产问题引起的。
结论:在 2011 年接种疫苗的队列中观察到的 BCG 相关化脓性淋巴结炎病例增加了三倍,这可能是由于疫苗批次间的差异所致,这突显了生产过程中控制仍然是一个挑战。开发更灵敏的检测方法来测试卡介苗的反应原性可能有助于减少此类疫情的发生,并提高公众对国家疫苗接种计划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