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抗 TNF-α 药物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风险。
摘要来源:JAMA。 2009 年 2 月 18 日;301(7):737-44。 PMID:19224750
摘要作者:Anja Strangfeld、Joachim Listing、Peter Herzer、Anke Liebhaber、Karin Rockwitz、Constanze Richter、Angela Zink
文章隶属:流行病学单位,德国风湿病研究中心,Chariteplatz 1, 10117 Berlin, 德国。 [电子邮件受保护]
摘要:背景:风险使用抑制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 的药物治疗的患者中,细菌感染的几率会增加。对于 TNF-α 抑制剂治疗期间潜伏病毒感染的重新激活知之甚少。目的:研究 TNF-α 抑制剂是否能作为一类药物,或单独作为单克隆抗 TNF-α 抗体(阿达木单抗、英夫利昔单抗)或融合蛋白(依那西普),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带状疱疹发病率较高有关。设计、环境和患者:2001 年 5 月至 2006 年 12 月期间,患者在开始接受英夫利昔单抗、依那西普、阿达木单抗或阿那白滞素治疗时,或在他们改变传统疾病缓解疗法时,被纳入德国生物制剂登记册 RABBIT(前瞻性队列)。抗风湿药(DMARD)。风湿病专家在随访期间的固定时间点评估治疗、临床状态和不良事件。主要观察指标:抗 TNF-α 治疗后带状疱疹发作的风险比 (HR)。研究目的是检测 TNF-α 抑制剂与 DMARD 相比的临床显着差异(HR,2.0),并检测 2 种 TNF-α 抑制剂(单克隆抗体或 DMARD)中每一种的 HR 至少为 2.5。与传统的 DMARD 相比,融合蛋白。结果:在 5040 名接受 TNF-α 抑制剂或常规 DMARD 治疗的患者中,82 名患者发生了 86 次带状疱疹发作。 39 例可归因于抗 TNF-α 抗体治疗,23 例归因于依那西普,24 例归因于传统 DMARD。单克隆抗体每 1000 名患者年的粗发病率为 11.1(95% CI,7.9-15.1),依那西普为 8.9(95% CI,5.6-13.3),依那西普为 5.6(95% CI,3.6)。 -8.3) 对于传统的 DMARD。根据年龄、类风湿关节炎严重程度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进行调整后,观察到单克隆抗体治疗的风险显着增加(HR,1.82 [95% CI,1.05-3.15]),尽管该风险低于临床意义的阈值。未发现依那西普使用(HR,1.36 [95% CI,0.73-2.55])或抗 TNF-α 治疗(HR,1.63 [95% CI,0.97-2.74])作为一个类别存在显着关联。结论:治疗使用单克隆抗 TNF-α 抗体可能与带状疱疹风险增加有关,但这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