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精酸(丹参中的一种多酚)通过自噬调节在体外和体内的抗乙型肝炎病毒活性。
摘要来源:J Ethnopharmacol。 2022 年 11 月 2 日;302(A 部分):115896。 Epub 2022 年 11 月 2 日。PMID:36334815
摘要作者:朱士奇、文海梅、王文令、陈勇、韩凤梅、蔡文涛
文章单位:朱士奇
摘要:民族药理学相关性:丹参(S. miltiorriza Bunge、丹参的根)中药,是一种中药,临床上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国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的糖尿病和乙型肝炎。紫精酸 (LA) 是一种从丹参中提取的多酚,据报道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生理学特性,例如抗炎、抗艾滋病毒和抗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活性。然而,人们对 LA 的抗乙型肝炎病毒 (HBV) 活性知之甚少。
研究目的:该研究旨在调查 LA 的体外(HepG2.2.15 和 pHBV1.3 转染的 HepG2 细胞)和体内(pAAV-HBV1.2 流体动力学注射)的抗 HBV 活性[HBV-HDI]小鼠)并探讨其潜在机制。
材料和方法: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乙型肝炎e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含量。分别通过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评估乙型肝炎病毒DNA和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自噬过程中的蛋白、溶酶体酸性功能以及自噬相关信号通路。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和自溶酶体的数量。分别使用 mCherry 增强绿色荧光蛋白 (EGFP)-微管相关蛋白轻链 (LC)3 和溶酶体探针,采用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自噬通量和溶酶体酸化。
结果:LA 通过抑制 HBV DNA 复制而表现出抗 HBV 活性。 HepG2.2.15 和 pHBV 转染的 HepG2 细胞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方式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 HepG2.2.15 细胞中的 HBsAg 和 HBeAg 水平。 LA在3周的治疗过程中降低了HBV-HDI C57BL/6小鼠血清/肝组织中的HBV DNA、HBsAg/HBeAg和HBcAg水平,并抑制了小鼠血清中HBV DNA和HBsAg的戒断反弹。 LA 增加了 LC3-II 蛋白的表达和自溶酶体/自噬体的数量,并促进了体外和体内多联体 1(p62) 蛋白的降解vo。 LA增强了LC3蛋白与自溶酶体的共定位,进一步证实了LA诱导完全自噬的能力。体外敲低自噬相关基因 (Atg) 7 或 5 以及体内给予 3-甲基腺嘌呤(一种自噬抑制剂)会导致 LA 对 HBV DNA 复制的抑制作用失效,这表明 LA 的抗 HBV 功效取决于其诱导自噬的能力。 LA可以通过促进溶酶体相关膜蛋白(LAMP)-1、LAMP-2和成熟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来增强溶酶体酸化并改善溶酶体的功能,这可能有助于LA的自噬诱导。 LA 抑制 HBV 诱导的 AKT 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 (mTOR) 的激活,而 IGF-1(PI3K/AKT/mTOR 信号通路的激动剂)可逆转这种激活,表明 LA 通过阻碍 PI3K/AKT 引发自噬/mTOR 信号通路。
结论:我们揭示了LA的体外和体内抗HBV活性和机制。这项研究促进了对丹参抗乙肝病毒有效成分的新认识,并为进一步开发 LA 作为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的活性成分或候选药物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