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标题:

[1967-2010 年捷克共和国分离的百日咳博德特氏菌菌株的抗原变异 - 百日咳病例增加的可能解释?]。

摘要来源:

Epidemiol Mikrobiol免疫醇。 2015;64(3):130-8。 PMID:26448300

摘要作者:

J Zavadilová、D Lžičařová、M Musílek、P Křížová、K Fabiánová

文章隶属关系:

J Zavadilová

摘要:

目的:1967年至2010年捷克共和国分离的百日咳博德特氏菌(B. pertussis)菌株的抗原结构比较。

材料和方法:70 株百日咳杆菌被转介至捷克共和国 (CR) 各地百日咳监测中的百日咳和白喉国家参考实验室 (NRL) 1967 年至 2010 年间。对于菌株,对编码表面免疫原性结构的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分析 - 百日咳毒素 S1 亚基基因 (ptxA)、百日咳毒素基因区域 1 (prnA)、3 型菌毛基因 (fim3) - 和百日咳毒素启动子 (ptxP) )负责调节百日咳毒素的产生。

结果:对于百日咳博德特氏菌菌株的研究集,测序分析揭示了所有研究的基因组区域的变化。三个时期的分离株在等位基因谱上有所不同。在使用全细胞百日咳疫苗 (wP) 的第一阶段 (19671978),以下两种特征最常见:ptxP(1)、ptxA(2)、prnA(1)、fim3(1) 和 ptxP(1) )、ptxA(1)、prnA(3)、fim3(1)。在第 2 期(19902007 年)改用无细胞百日咳疫苗 (aP) 时,最常见的特征是:ptxP(3)、ptxA(1)、prnA(2)、fim3(2)。使用 aP 的第 3 期 (20082010) 的特点是以下方面占主导地位:ng 两个在周期 1 中从未发现的配置文件:ptxP(3)、ptxA(1)、prnA(2)、fim3(2) 和 ptxP(3) ptxA(1)、prnA(2)、fim3(1) .

结论:对百日咳博德特氏菌菌株的基因组区域 ptxP、ptxA、prnA 和 fim3 进行测序1967 年至 2010 年间的 CR 证实了这些区域等位基因变异的变化。 1995 年之后,携带新等位基因变体的菌株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而携带原始变体的菌株的数量逐渐减少。研究结果可以解释为百日咳博德特氏菌致病菌株的部分基因逃逸超出了百日咳疫苗的范围。

研究类型 : 体外研究
更多链接
疾病 : 百日咳,

重点研究课题

本网站仅供参考。我们不会通过提供此处包含的信息来诊断、治疗、治愈、缓解或预防任何类型的疾病或医疗状况。在开始任何类型的自然、综合或传统治疗方案之前,建议咨询有执照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士。

版权所有 2024 Jiangkangnihao.com,期刊文章版权归原所有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