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Title:

黄曲霉毒素与肝细胞癌转化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方向。综述。

摘要来源:

食品添加剂污染 A 部分化学肛门控制博览会风险评估。 2011 年 1 月 1:1-9。 Epub 2011 年 1 月 1 日。PMID:21623489

摘要作者:

Gerald N Wogan、Thomas W Kensler、John D Groopman

文章所属单位:

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工程系,Cambridge, MA 02139, USA .

摘要:

有毒花生粉中发现的黄曲霉毒素会引起“火鸡X"病,该病在20世纪60年代初导致英国大量火鸡幼禽、小鸭和小鸡死亡。有毒饲料的提取物会引起实验动物的症状,并从黄曲霉培养物中分离出具有与黄曲霉毒素 B(1) 和 G(1)(AFB(1) 和 AFG(1))相同性质的纯化代谢物。 afl的结构解析毒素 B(1) 于 1963 年通过全合成完成并得到证实。AFB(1) 是啮齿动物、非人类灵长类动物、鱼类和鸟类的一种强效肝癌致癌物,通过遗传毒性机制发挥作用,涉及代谢活化环氧化物、形成DNA 加合物,以及人类 p53 基因的修饰。黄曲霉毒素在环境致癌物中是独一无二的,结合分子流行病学阐明其作用机制为定量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大量证据证实,AFB(1) 对食品供应的污染会增加暴露人群患肝细胞癌 (HCC) 的风险。量化个体黄曲霉毒素暴露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对于将黄曲霉毒素暴露与肝癌风险联系起来至关重要。在中国和西非冈比亚的 HCC 高发病人群中验证了生物标志物;尿 AFB(1)-N(7)-鸟嘌呤排泄量与黄曲霉毒素摄入量呈线性相关,黄曲霉毒素-血清白蛋白加合物的els也反映了黄曲霉毒素的摄入量。两项使用黄曲霉毒素生物标志物的主要队列研究确定了它们在 HCC 病因学中的致病作用。一项针对上海男性的研究结果强烈支持 HCC 风险与黄曲霉毒素和 HBV 感染生物标志物存在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且还表明这两个风险因素具有协同作用。随后在台湾进行的队列研究证实了这些结果。 1993 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将黄曲霉毒素列为第 1 类人类致癌物,其依据是人类和实验动物中的充分证据表明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 B(1)、G(1) 和 M(1) 天然存在的混合物具有致癌性。黄曲霉毒素生物标志物也被用来表明,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给农场一级,可以通过低技术方法实现减少黄曲霉毒素暴露的一级预防。此外,中国启东的居民在每次运动前口服叶绿素(一种叶绿素衍生物)。实际导致黄曲霉毒素-DNA生物标志物排泄显着减少,支持了预防措施的可行性,以降低不可避免的黄曲霉毒素暴露人群的肝癌风险。用于创建黄曲霉毒素总数据库的系统、全面的方法证明了人们对预防性干预措施可能取得成功的乐观态度,以降低因黄曲霉毒素暴露而导致的癌症风险。该策略可以作为其他致癌物和癌症以及环境暴露引起的其他慢性疾病的分子和生化标记物的开发、验证和应用的模板。

研究类型 : 审查
更多链接
疾病 : 肝癌,
治疗物质 : 叶绿酸,

重点研究课题

本网站仅供参考。我们不会通过提供此处包含的信息来诊断、治疗、治愈、缓解或预防任何类型的疾病或医疗状况。在开始任何类型的自然、综合或传统治疗方案之前,建议咨询有执照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士。

版权所有 2024 Jiangkangnihao.com,期刊文章版权归原所有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