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标题:

白杨素和大豆苷元在结直肠癌中的有希望的靶标:双调蛋白、CXCL1 和 MMP-9。

摘要来源:

Eur J Pharmacol。 2020 年 11 月 27 日;892:173763。 Epub 2020 年 11 月 27 日。PMID:33249075

摘要作者:

Abeer A A Salama、Rasha M Allam

文章所属单位:

Abeer A A Salama

摘要:

结直肠癌是主要原因之一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率。肿瘤微环境含有生长因子;导致癌症发生和进展的炎症趋化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和促氧化剂。植物化学物质已被用作抗癌剂的主要来源。因此,研究了两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白杨素和大豆苷元)对 1, 2-二甲基肼二盐酸盐 (DMH) 中双调蛋白 (AREG)、趋化因子配体 (CXCL1) 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9 (MMP-9) 水平的影响诱发埃德结直肠癌。给大鼠注射 DMH(40 毫克/公斤/周,皮下注射)16 周,同时在饮用水中注射 2% 葡聚糖硫酸钠 (DSS),共三个周期。在过去 8 周内,每周给大鼠口服白杨素(125 和 250 mg/kg)和黄豆苷元(5 和 10 mg/kg)3 次。 DMH+DSS组显示AREG(2386±18 vs 1377±10pg/ml)、CXCL1(18±0.9 vs 6±0.83g/ml)、MMP-水平显着(P<0.05)增加9(1355 ± 88 vs 452 ± 7 pg/ml)与正常大鼠相比。这些发现与针对细胞色素 P450 2E1 的有效抗氧化活性有关; (CYP2E1)。 DMH + DSS 组的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隐窝上层粘膜局灶性增生,伴有中度炎症、上皮细胞发育不良和杯状细胞丢失。白杨素和大豆苷元治疗显着(P < 0.05)恢复了生化改变并将组织病理学结果恢复到接近正常状态。此外,白杨素和大豆黄酮对 SW620 细胞的抗癌活性与 p-ERK/ERK 和 p-AKT/AKT 蛋白表达的降低有关。总之,本研究强调了白杨素和大豆苷元在结肠癌治疗中的潜在抗癌作用。

研究类型 : 动物研究
更多链接
疾病 : 结直肠癌,
治疗物质 : 白杨素, 大豆黄酮,

重点研究课题

本网站仅供参考。我们不会通过提供此处包含的信息来诊断、治疗、治愈、缓解或预防任何类型的疾病或医疗状况。在开始任何类型的自然、综合或传统治疗方案之前,建议咨询有执照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士。

版权所有 2024 Jiangkangnihao.com,期刊文章版权归原所有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