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藜芦醇在培养细胞中表现出很强的细胞毒活性,并对多瘤病毒具有抗病毒作用:潜在的临床应用。
摘要来源:J Exp Clin Cancer Res。 2009 年 7 月 1 日;28:96。 PMID:19570215
摘要作者:Valerio Berardi、Francesca Ricci、Mauro Castelli、Gaspare Galati、Gianfranco Risuleo
摘要:背景:白藜芦醇是一种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存在于许多植物和水果中, ,在葡萄的葡萄浆果中浓度特别高。该化合物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其细胞保护作用已得到证实,但在高浓度下,该药物还表现出有效的抗增殖作用。我们最近展示了它消除培养细胞氧化应激影响的能力。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测定了白藜芦醇作为抗增殖剂和抗病毒剂的生物活性。d 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的抗病毒药物。其他作者的研究表明,这种天然化合物可以抑制不同病毒的增殖,例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本文提供的结果表明,该药物在高浓度下具有明显的毒性活性,而在低浓度下则具有明显的毒性活性。在细胞毒性浓度下,白藜芦醇能有效抑制多瘤病毒DNA的合成。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由于白藜芦醇对质膜造成损伤,病毒从内质网向细胞核的转移可能受到阻碍,从而抑制病毒DNA的产生。方法:整个工作中使用小鼠成纤维细胞系3T6和人肿瘤系HL60。通过MTT测定和台盼蓝染色分别评估细胞活力和活细胞计数。根据标准方案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细胞毒性特性和病毒 DNA 产生的评估。结果:我们的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在高浓度和低浓度下分别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细胞毒性和抗病毒作用。细胞毒性作用针对稳定细胞系 (3T6) 以及肿瘤系 (HL60)。此外,抗病毒作用在病毒颗粒进入阶段后就很明显,因此数据表明该药物在病毒子代 DNA 的合成过程中发挥作用。结论:白藜芦醇具有细胞毒性,并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受感染细胞中多瘤病毒 DNA 的合成。此外,在药物的非细胞毒性浓度下观察到这种抑制作用。我们的数据表明细胞毒性可能归因于药物引起的膜损伤,并且多瘤病毒从内质网到细胞质的转移可能受到阻碍。总之,白藜芦醇的细胞毒性和抗病毒特性使其成为临床控制增殖和病毒病理学的潜在候选者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