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蒜提取物及其成分S-烯丙基-L-半胱氨酸通过线粒体膜去极化诱导神经母细胞瘤癌细胞凋亡。
摘要来源:Exp Ther Med。 2020 年 2 月;19(2):1511-1521。 Epub 2019 年 12 月 27 日。PMID:32010332
摘要作者:Yuta Kanamori、Lisa Dalla Via、Alberto Macone、Gianluca Canettieri、Antonio Greco、Antonio Toninello、Enzo Agostinelli
文章隶属关系:Yuta Kanamori
摘要:陈蒜提取物(AGE)已被证明具有肿瘤治疗作用;然而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先前的一项研究表明,AGE 对一组敏感的[野生型 (WT)] 具有抗增殖作用和多重耐药(MDR)人类癌细胞。用 AGE 处理细胞后,细胞荧光分析揭示了剂量依赖性线粒体膜去极化 (MMD) 的发生。在本研究中,为了进一步阐明AGE的作用机制,还检测了AGE对从大鼠肝线粒体(RLM)分离的线粒体的影响。 AGE 对电化学梯度 (Δμ)、线粒体膜电位 (ΔΨ) 和线粒体电化学梯度 (ΔpH) 的组成部分产生影响。 AGE 诱导的 RLM 线粒体膜功能障碍,即膜电位和化学梯度的降低,与内源性谷胱甘肽和吡啶核苷酸含量的较高氧化有关。为了证实 AGE 的抗增殖作用,使用其衍生物 S-烯丙基-L-半胱氨酸 (SAC) 对人神经母细胞瘤 (NB) 癌细胞 SJ-N-KP 和 MYCN 扩增的 IMR5 细胞进行了实验, w目的是提供该化合物的抗癌活性及其诱导细胞毒性的可能分子机制的证据。用 20 mM SAC 处理细胞后,通过 MTT 测定测定细胞活力,并使用膜联蛋白 V-FITC 标记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发现 SJ-N-KP 细胞中经历凋亡的细胞百分比为 48.0%,IMR5 细胞中为 50.1%。通过细胞荧光分析,提示SAC的靶点是线粒体。通过用探针 5,5,6,6-四氯-1,1,3,3-四乙基酰亚胺碳花青碘化物 (JC-1) 标记细胞来检查线粒体活性。用 50 mM SAC 处理后,两种 NB 细胞系均表现出 MMD 显着增加。总体而言,本研究结果表明天然产物AGE和SAC均通过诱导线粒体通透性转变(MPT)对肿瘤细胞产生细胞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