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粒径二氧化钛颗粒口服后小鼠体内的急性毒性和生物分布。
摘要来源:Toxicol Lett。 2007 年 1 月 30 日;168(2):176-85。 Epub 2006 年 12 月 9 日。PMID:17197136
摘要作者:王江学、周国强、陈春英、于宏伟、王天成、马咏梅、贾广、高玉玺、李白、孙劲、李玉峰、焦方、玉良赵志芳柴
文章所属单位:国家纳米科学技术中心、高能物理研究所纳米材料生物环境效应与纳米安全实验室、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0 .
摘要:为了评价TiO(2)颗粒的毒性,研究了纳米TiO(2)颗粒(25和80nm)对成年小鼠的急性毒性,并与普通小鼠进行比较。细 TiO(2) 颗粒s(155nm)。由于TiO(2)悬浮液毒性低,根据OECD程序,采用单次口服强饲法固定大剂量5g/kg体重的TiO(2)悬浮液。 2周后,TiO(2)颗粒未表现出明显的急性毒性。然而,纳米尺寸(25 和 80 nm)组的雌性小鼠表现出较高的肝脏系数。血清生化参数(ALT/AST、LDH)和肝脏病理(中央静脉周围水样变性和肝细胞点状坏死)的变化表明大量不同大小的TiO(2)颗粒暴露后引起肝损伤。 。此外,实验组还观察到BUN水平升高和肾脏病理改变等肾毒性。与对照组相比,25和80nm组血清LDH和α-HBDH的显着变化表明心肌损伤。但心、肺、睾丸(卵巢)、脾组织未见异常病理改变。生物分布实验表明,TiO(2)主要滞留在肝、脾、肾、肺组织中,这表明TiO(2)颗粒被胃肠道摄取后可以转运至其他组织器官。